首页 常识

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解释(会计人需要知道的常用基本公式)

时间:2024-10-08 11:15:01

一: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公式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 根据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埋,试算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本期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1) 本期发生额平衡法

全部帐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帐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是属于期间动态的会计指标,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化,所以又称为动态平衡公式。)

(2) 余额平衡法

全部帐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全部帐户的贷方期末余额

全部帐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全部帐户的贷方期初余额

(余额是属于时点静态的会计指标,反映资金增减变动后的结果,所以又称为静态平衡公式。)

二:应交税费公式

应交税费=不含税价×适用税率

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三:销售成本的计算公式

(1) 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

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初结存商品数量+本期收入商品数量-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数量)

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或以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乘经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期末结存商品金额,再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加权平均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也比较准确,缺点就是不利于核算及时性,工作量太大!

(2) 移动加权平均法

在每次购入商品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每增加一次物资入库就进行一次平均,跟加权平均法的全月整合平均不同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好处和坏处跟加权平均法相似,适合那种前后进价相差幅度大的商品

(3) 最后进价法

以每种商品主要进货地区的最后一次进货单价作为期末结存商品单价,乘以期末结存商品数量,得出期末结存商品金额,然后倒挤已销商品进价成本的一种方法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主要进货地区的最后一次进货单价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优点简化了计算手续,适合前后进价相差幅度不大的商品。

(4) 分批实际进价法

以每种商品的每批实际进货单价,作为计算该批商品销售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每批商品销售数量

优点较为准确,有利于商品盘点和损耗计算,缺点工作量大

(5) 毛利率计算法(月估季结法)

对商品销售成本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商品销售毛利=本用商品销售额×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毛利

或=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优点方便简单,缺点不够准确

(6)先进先出法

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

优点不需要计算商品单价,缺点工作量大,复杂。

(7) 后进先出法

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售完了以后,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目前后进先出法已取消,取消原因是依据“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项目的金额不能准确地反映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