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前身是古希伯莱人的犹太教,古希伯莱人就是远古的以色列人,公元前14世纪,他们从阿拉伯半岛沙漠中游牧到现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后侵入巴勒斯坦地区,经过和当地迦南人的长期征战,逐步定居下来。
公元前11世纪开始形成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人进人希腊化统治时期,犹太教开始与希腊文化相融合。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兴盛,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攻入耶路撒冷。以色列国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帝国的统治持不同态度而形成不同的教派,包括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等。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及其门徒被当作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拿撒勒派。以耶稣为代表的拿撒勒派被正统犹太教派斥为异端,耶稣被迫害致死后,该教派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日渐壮大,形成了自己的教义、礼仪和组织制度,因宣扬基督降临学说而被人们称之为“基督教”,上帝是基督教所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灵。
早期基督徒多为农民、匠人、妇女、儿童、奴隶、乞丐,公元2-3世纪,基督教多次遭遇罗马帝国官方的大迫害,许多教徒和主教被烧死或投入斗兽场被野兽吃掉,但基督教愈挫愈奋,不断壮大的趋势锐不可挡,公元313 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终于成为合法宗教。公元380 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惟一国教,开始严厉禁止其它宗教活动。
基督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权力之争和神学分歧曾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教派分裂。
第一次分裂发生在公元 1054 年,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裂,天主教教会的中心在罗马,又称“罗马公教”,主要以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文化区为主。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标榜自己是正统基督教,又称“东正教”,主要以罗马帝国东部的希腊文化区为主。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区别表现在经典、教义、神学、礼仪、节日、神品、历法、教堂等诸多方面。
天主教会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的国际团体,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教皇是最高首领,统治着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下设红衣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等职,其中修士、修女是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人员。
东正教会在各国的组织相对松散,只是不定期举行最高会议,东正教内设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司祭、司祭、修士等神职人员。
14 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新兴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各种人文主义思潮开始与罗马教会的神本主义相对抗。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高举圣经的绝对权威,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和神职人员的各种特权,从此新教从罗马天主教会内独立出来,新教包括的教派众多,各教派自成体系。
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的重要区别是,天主教和东正教都主张教徒有七件圣事:领洗(入教仪式)、坚振(坚定教徒的信仰)、告解(教徒向神职人员悔罪)、圣体(祝圣的面饼与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血与肉)、终傅(临死前膏抹圣油赦免一生罪恶)、神品(通过按立仪式使神职人员神圣化)、婚配(为教徒的婚姻祝福)。新教一般主张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两种,少数教派甚至不主张举行任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