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康熙晚年将隆科多作为了新任皇帝的擎天保驾之臣,之后由张廷玉宣读了对隆科多的任命:现封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赐爵一等公。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隆科多前面的几个职务都比较好理解,要么是手握实权的职务,像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要么就是带有荣誉职衔的职务,像太子太保。而后面的一等公却是大有学问,因为这个在清代,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或者降级世袭。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清朝的爵位。大清的爵位制度比较复杂,但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宗室爵位、异性功臣爵位以及蒙古爵位。清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奉行满蒙一家。因此,宗室爵位和蒙古爵位大致相同,宗室也比较好理解,所谓宗室就是清朝的爱新觉罗氏。
宗室爵位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都是我们经常看影视剧能够听到的,比如雍亲王,比如十三贝子胤祥等等,不再逐一列举。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说的,其实是清朝的爵位制度中的异性功臣爵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听到的公侯伯子男等等。所谓异性功臣爵位,异性就是说封爵的是非爱新觉罗氏,比如外戚比如立有战功的异性功臣等等。
毋庸置疑,在异性功臣爵位中,一等公是最高等级。那么异性功臣封一等公到底有多难呢?答案是很难很难。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曾国藩对晚清可以说有再造之功,是大清朝的恩人,可他的爵位只是一等勇毅侯;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赫赫有名的北洋大臣,才被封为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为收复伊犁立下赫赫战功,也仅仅授封一等恪靖伯;而被雍正赐予配享太庙这一无上荣耀的张廷玉,也仅仅是个伯爵。由此可以看出,在清朝封爵一等公是有多难。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侯伯子男只是异性功臣爵位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下面还有轻车都尉一至三等,骑都尉一至二等,云骑尉以及恩骑尉。此外,公侯伯子男也分别都可分为三个等级,举个例子公这个爵位就可分为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这其中公侯伯这三个爵位无论几等,都是超一品的。而子爵和男爵则分别为正一品和正二品。再像之后的轻车都尉等等就是正三品、正五品和正七品了。
在我们的常识中,比较有名的一等公除了刚刚提到的隆科多,还有像鳌拜、索尼、索额图、和珅、富察傅恒以及他的儿子福康安(《还珠格格》中尔康父亲的原型)等等。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皇帝的亲戚和心腹。比如鳌拜是辅政大臣,索尼和索额图则是太国丈和国丈,和珅与乾隆也有姻亲关系,富察傅恒则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而隆科多雍正皇帝还要尊称一句舅舅。
由此可以看出,一等公的封赐有多难了。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对爵位的封赐还是比较吝啬的,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爵位可以世袭,是家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最为清朝的统治者,那肯定是优先给那些自己的亲戚和亲信。至于外人,即便功劳再大那也是外人,能够封个侯爵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从这一点来看,曾国藩已经属于异性功臣中在世封爵比较高的了,李鸿章在去世后也被追封一等侯爵。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年羹尧因西北战功被雍正封为一等公。
但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再严密的爵位制度如今看来也已烟消云散,空留下一些供后人研究的史料,以及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免令人唏嘘、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