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粽子的由来简介(粽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它的演变你知道吗?)

时间:2024-07-17 22:45:11


那粽子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阻止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尸体,纷纷投放粽子、蛋、酒等物品入江。

后来,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包粽子来纪念屈原。

当然,这也是流传的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但其实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西晋新平太守周处的《风士记》曰:“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而直到两百年以后南朝梁吴钧才在《续齐偕记》中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所以粽子其实最早时期就有,只不过被称作“角黍”,后来才有了因为纪念屈原给粽子加上有些意义的记载。

当然,有些地方也直接说明吃粽子不是为了屈原,比如《苏州府志》就直接说他们吃粽子就是吃粽子,和屈原没关系。

有些地方甚至不光端午吃粽子,立夏也吃。

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有海宁等地有吃“立夏粽”的习惯,而其他地方也有些节日也会吃粽子,中国毕竟幅员辽阔嘛。

早期的粽子也不分甜粽和咸粽,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就记载:以茭白叶或菰叶包黍米蒸煮。

也就是包一些草木和黍米做出的产物,你说甜说咸都不太对,后来粽子随着文化、农作物种等条件的变化慢慢的就开始五花八门起来。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不单单用只黍米,慢慢开始尝试加入其他的东西,比如熟肉、豆类、枣类等,口感的层次丰富了,人们都更热衷于对粽子的改良,这是相辅相成的。

甚至于粽子也有往礼品属性的方向改变。

到唐朝时期粽子的种类就已经五花八门了,有从造型上改变的,比如筒粽、锥粽、秤砣粽等,而在材料方面也开始使用糯米,使得粽子“洁白如玉”般,让人看了就心有食欲。

宋朝时期人们喜食甜食,粽子也逐步往甜粽的方向发展,也开始往粽子里加一些果脯,称其为果脯粽,至于什么味道嘛,各位看客老爷就自行脑补了。

之后的再不赘述,总之,粽子几乎无物不包,一直到现代社会,粽子已经进化成我们这种泛泛之辈不能理解的存在,山东泡椒粽,台湾有臭脚粽、广西有酸菜粽,甚至于四川还有辣粽。

这当然与当地饮食文化和生产的作物有关。

所以吃粽子,它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我们看到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热爱和对固有事物改良创新的能力

当然,也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风俗习惯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