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信贷资产是什么意思(信贷属性,票据能“断舍离”吗?)

时间:2025-03-28 16:45:49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票据市场容量快速扩张,不仅满足了广大企业的支付需求、融资需求,更因其作为唯一直接贯通信贷市场和同业市场的高流动性信贷资产,成为商业银行调节信贷指标的利器。不仅在不同机构之间调剂信贷指标,从整个银行系统的角度来看,还可以通过资管产品,非银代持等来实现蓄水池作用,实现对信贷规模的削峰填谷。

近些年,票据的信贷因素更是成为影响票据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不仅会加剧票据利率的月内波动,还会造成不同期限票据交易行为的差异。由于票据的信贷属性弥补了投资者结构的不足,因此,信贷属性对于票据二级市场的活跃度具有相当影响。

细究起来,信贷属性是通过与信贷相关的宏观调控统计指标及基于此的宏观调控对票据行为产生影响。

在银监会2003年启动的1104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中,也就是1104报表中,票据的贴现和转贴现等业务被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项下,票据融资被计入存贷比考核。

1997年央行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票据的信贷属性内容主要为两条:

“第二十二条 贴现人应将贴现、转贴现纳入其信贷总量,并在存贷比例内考核。”

“第二十四条 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应当运用贴现、转贴现方式增加票据资产,调整信贷结构。”

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票据进入银行后属于信贷资产,一层是票据作为信贷资产可以在不同银行间流动。

因此,票据贴现一直以来被商业银行认定为信贷资产,并将票据贴现规模纳入信贷规模统计,作为信贷业务进行管理。

最早时,在票据市场起步发展阶段,采用的是纸票,交易规模偏小,票据信贷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票据的交易属性与信贷属性同时存在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开展并未产生制约性影响。但随着票据市场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2016年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进入电票时代,交易规模迅速扩张,票据的交易属性越来越凸显。通过将信贷项下的票据资产转为投资科目项下的票据资管计划,成为商业银行调节信贷属性与交易属性的重要方式。当商业银行缺少信贷时就将票据转入表内,当信贷规模紧张时将票据转入资管中,从而实现了票据收益与监管规模的双重获益。

随着票据创新程度和活跃度不断提高,交易链条日趋庞大、交易结构日趋复杂,由此积聚的操作风险隐患也在不断积聚,并时不时爆发。而商业银行日益增长的信贷调剂需要和监管机构对信贷规模管控要求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票据作为最为灵活的信贷资产,成为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交锋的焦点。对此,监管部门已经有所行动。

2021年4月,银保监会下发《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从2021年起,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两增"监管考核口径中,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即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均不含票据贴现及转贴现业务数据。。

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定量指标体系说明》中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方面规定,各项贷款不包含票据融资,且与涉农贷款保持一致。

2022年新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干脆删除了1997版办法中涉及票据信贷属性的两条表述(参见上文)。

虽然监管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发现有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利用票据充规模,以便形式上达到监管考核要求的行为,而非为消除信贷属性对票据行为的影响,但是两者殊途同归。

将票据从信贷中剔除,是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实质普惠的重要措施,防止商业银行通过票据完成普惠指标,从而扭曲票据市场价格进行套利。但票据信贷属性与交易属性并存由来已久,相关政策制度与监管标准都是根据这一特性进行制定,因此如何定义票据的信贷属性,对于票据业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票据的信贷属性是否会修改以及如何修改还不得而知。新版《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落地后,或会给出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