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度逐渐回暖,多地最高温度已达20度以上,关于今年三伏天时间的问题,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三伏天哪天入伏?哪天出伏?有没有具体时间表?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
三伏天的由来和历史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其中“伏邪”指的是暑邪,即所谓的“六邪”之一。
三伏天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古书中记载:“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在秦汉时期,人们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由于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人们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此外,古代人们还根据干支纪日法来确定三伏天的具体日期。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由于每年夏至和立秋的日期以及庚日的具体日期都不尽相同,所以每年三伏天的日期都有所变化。
今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按照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计算方法,今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时间: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时间: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时间: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7月15日是入伏第一天,也就是这天入伏。而8月23日为末伏的最后一天,还处于三伏天的范围内,因此,8月24日为出伏。
三伏天为什么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今年三伏天还是“加长版”,至于原因,主要与其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关。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这是因为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而“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因此初伏和末伏各占10天。
然而,中伏的天数并不固定,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初伏)出现的早晚。由于庚日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干支纪日法来确定,因此每年初伏的起始日期都会有所不同。当中伏为10天时,三伏天的总天数就是30天;而当中伏为20天时,三伏天的总天数就是40天。
因此,三伏天的天数之所以会有所不同,主要是受到中伏天数变化的影响,而中伏天数的变化则是由于干支纪日法中庚日的不固定性所导致的。
三伏天期间农事有哪些安排?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尤为迫切。及时给庄稼补充水分,确保作物的充足生长,是首要任务。同时,要注意合理灌溉,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灌溉,以免对作物造成热害(避开10-16点之间)。
防治病虫害也是三伏天期间的重要农事活动。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因此农民需要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株等,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以夏玉米来举例:
1、要根据土壤湿度和玉米生长情况,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水涝。
2、三伏天期间是玉米吸收养分的关键期,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合理施肥。一般来说,可以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施氮肥和钾肥,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3、三伏天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比如玉米粘虫、玉米螟、锈病等等,越早防治越好。
4、对于玉米授粉不良的地块,可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提高授粉结实率,增加产量。
对于果园和茶园的管理,也需要特别注意。在干旱期间,要及时采取灌溉抗旱措施,保证果树和茶树的正常生长。同时,要覆盖保墒,利用作物秸秆、绿肥等材料覆盖行间和树盘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另外,干旱季节还应避免进行修剪,等旱情完全缓解后再进行修剪工作。
除了具体的农事操作外,农民朋友还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劳作,以免中暑或发生其他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