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竞争力。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聆听时代声音,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文化发展新篇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勇立时代潮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正因如此,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历来是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锋最为深刻、影响最为持久的场所。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问题;秉持民族情怀,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树立世界眼光,在事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大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见解。
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环境
推动一个人的观念创新、思想创新需要因人而异,推动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包容的。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和鼓励多元文化平等地交流交融交锋。这个环境还应该是正向激励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文化创新,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文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