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宁王之乱真实故事(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

时间:2024-09-25 08:15:13

正德十四年的宁王之乱,看似声势浩大,结果仅仅过了43天,还未等朝廷的大军出动,就被王守仁带着一群乌合之众给平定了。这次平叛也实现了了王守仁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生抱负,铺就了王守仁的圣贤之路。

虽然宁王之乱看似被轻易的平定,但是这主要是因为宁王朱宸濠倒霉,遇见几百年不出的天才—王守仁。要不是王守仁的横空出世,这场叛乱的胜败还是殊难预料。

因为为了这次造反,宁王家族可谓是筹划了四代之久,为什么宁王家族对造反之事如此笃定,这还要从第一代宁王说起。

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快巩固大明在地方上的统治,将诸皇子分封在边境地区,以藩王带兵镇戍地方。14岁的朱权被册封为宁王,16岁到分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南大宁故城)就藩。

朱权此人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可谓是上马统军下马治民,再加上大宁是帝国北方的军事重镇,朱权统领塞上90余座城,拥兵8万。明朝最强大的骑兵—朵颜三卫就受其节制,他本人曾数次率军出征,在军中也颇有名望,是大明朝真正的实力派人物。

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建文帝想削藩,这导致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引发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造反后,建文帝举止失措,对于这些手握兵权还没造反的叔叔们,不仅没有好生安抚,反而急切下诏让宁王进京。

朱权又不是傻子,这个时候谁敢去京城,坚决不从。结果建文帝竟然下令削掉其统领的三卫人马,这导致朱权对建文帝彻底失望,但是其又不敢跟随燕王谋反,毕竟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胜算实在太低了。

救就在朱权犹豫不决的时候,却不知道诡诈的朱棣,早已经盯上了他,对于朱权手里强大的军队,此时缺粮少兵的朱棣可谓是垂涎欲滴。

于是朱棣单骑入大宁,谎称向朱权求救,以送行的名义将朱权引诱出城,却在郊外设了伏兵,将朱权及其妃妾、世子挟持到了北平。
虽然将朱权挟持进了北平,但是朱棣也不敢轻易的杀人夺兵,毕竟朱权在军中也是颇有威望的。为了说服朱权加入靖难之役,朱棣可是给给朱权画了个天大的大饼,许诺若是将来胜利了,必定与宁王朱权“中分天下”。

眼看受制于人,再加上建文帝却是不会饶了自己,朱权只好加入朱棣的造反团队。

当然政治人物的许诺你听听就行了,他们的许诺跟放屁没什么区别。3年后,朱棣造反成功,登上帝位。

聪明的朱权自然知道自己的哥哥是什么货色,“中分天下”是想都不要想了了,但求能有个富贵的下场就行。

于是朱权向朱棣上书,奏请封国就藩。刚开始朱权是希望去苏州,朱棣不许。再请杭州为封地,又不许。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权选的这些地方都是一等一的富贵之地,毕竟在朱权看来,老子辛辛苦苦给你打天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中分天下我是不敢奢求了,最起码给我个富贵日子过过吧。

但是在朱棣看来,你这个小子能文能武,万一你也来一场靖难之役怎么办?给你这么好的地方,万一你有不臣之心怎么办。这些富裕之地,你就不要想了。

于眼看朱权不上道,朱棣只好主动提出“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意思就是赶紧在这四个地方选一个滚蛋,细看这四个地方,几乎都是穷山恶水的偏僻之地,这可真的是把朱权气坏了。

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 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刚起兵的时候,承诺要和我中分天下,现在你当了皇帝连个富裕的地方都不舍得给我,要把我赶到穷乡僻壤的地方,真是太没良心了。

朱权一怒之下,直接告诉朱棣,自己这四个地方都不去,就去南昌,要么同意,要么弄死我。最起码南昌在鄱阳湖平原上,也算是个好地方。朱棣只好将计就计把朱权的封国定在南昌,但是王府护卫、禄米等通通减半。

然而,朱棣对于这个能文能武的弟弟还是不放心。朱权就藩后发现,自己的宁王府周围,侦探密布,他的一举一动随时都会被密报上去。没多久,就有人举报朱权“巫蛊诽谤”,朝廷立马派人彻查,结果查无实据才不了了之。
经过此番的敲山震虎,朱权已经明白了自己四哥的心意,对政治心灰意冷,开始读书、弹琴、学道,史载他著书有130多种,尤其精通音律戏曲。

以此证明自己毫无政治野心。也许是因为他是彻底放开心扉了,反而成为皇室少见的长寿之人,他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享年71岁。

朱棣死后,他曾上书给自己的仁宗,请求这位胖侄子改换他的封地,被拒绝。几年后,又上书宣宗请求赐给他一些田地,遭到这位侄孙子的斥责,只好上书谢罪。

纵观宁王朱权的一生,前半生大权在握纵横疆场,可谓是春风得意,结果却遭到朱棣的欺骗绑架,卷入靖难战争,在战后又被贬封南昌,处处遭到打压。一生经历六朝,后半生失意至极,只能寄情山水。

这也是宁王一脉与中央皇室百年积怨的开始。虽然朱权看淡名利,其实内心肯定也是有怨恨的,毕竟从实权王爷沦为这样的下场,不怨恨是不可能的。

朱权死后,因为世子朱磐烒早在5年前去世,所以嫡长孙朱奠培就继承了宁王之位,史称宁靖王。

朱奠培继承了祖父的文学天赋,擅长诗文、书法和山水画。此时朱棣子孙们的帝位已经是稳稳当当的了,宁王一脉虽有怨恨,但是形势比人强,也只能看开了。可惜,宁王是看开了,不代其他人看的开。

明代宗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弋阳王朱奠壏通过江西巡抚韩雍,奏称宁王朱奠培意图谋反,因此而兴起一场大狱,受此案牵连而下狱治罪的军卒吏民,竟达六七百人。最后此事因为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直到到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才将他们尽数赦免释放,但唯独王府教授游坚被贬谪。以此来警告宁王,宁王朱奠培因此心怀怨愤,和江西当地官员的关系闹僵。

而且江西布政使崔恭,把持宁王府事务,却有意拖延,不加办理,遭朱奠培弹劾。反而被崔恭揭发了朱奠培宠幸其父亲侍女,逼杀人命之事。英宗趁机削夺了宁王府的护卫军队,彻底将宁藩变成了没牙的老虎。

但是这并不代表朝廷对宁王一脉彻底放心,明英宗天顺五年,发生了一场震动整个宗室的丑闻大案。

之前举报宁王谋反的弋阳王朱奠壏,被锦衣卫指挥使逯杲构陷与母妃通奸。事关皇族声誉,明英宗派驸马都尉薛桓和逯杲一起调查,找不到任何实据,宁王朱奠培也力证此事纯系诬告。

在明英宗朱祁镇这个败家子废物皇帝,在经过夺门之变挣得皇位后,缺乏信心,大肆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

逯杲和门达这两个参与夺门的锦衣卫,便成他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从此他们势倾朝野,文武大吏、富家高门多向他们进献妓乐货财,以求获免,连亲藩郡王也不例外。不肯行贿的人,逯杲和门达就将他们严刑逼供成狱。

情闹大了,明英宗怒责逯杲,逯杲惧罪,立刻坚持原见,称确有此事。明英宗“不得已”,为了保住这个得力鹰犬,竟然将错就错,处死朱奠壏与其母,焚二人尸骨。当天,刚好天降雷雨,平地水深数尺,天下人皆认为是这场奇冤激怒了天地所致。

于是,堂堂大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当今天子的堂叔。货真价实的天潢贵胄,仅仅因为得罪了朱祁镇信用的佞幸,便落得个背负污名冤死,尸骨无存的下场。

此案也令从明成祖朱棣起,就潜藏不满的宁王一脉蒙受奇耻大辱,彻底寒了心。于是,到明英宗的曾孙明武宗正德年间,方有一场聚众十万、震动全国的“宁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