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之一,与逊尼派相对立,其信徒约占穆斯林总数的什分之一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国家。
什叶派不仅人数较少,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无权受压的地位。伊斯兰教各国大都奉逊尼派为国教,唯有伊朗自什六世纪以来,一直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三千五百万人口中,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6%为什叶派穆斯林。

什叶派的教义和传统
这些都渗透到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特别是1979年初,伊朗的什叶派发动了震撼全球的革命”。现在霍梅尼虽已去世,但伊朗政权的性质仍然未变。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什叶派成为伊朗的国教,为什么它在伊朗社会中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能量?笔者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这对于深入了解伊朗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理解中东的政治和宗教或许都会有所裨益。

什叶派正式成为伊朗的国教是在1502年由沙法维王朝的建立者伊斯玛尔确定的,从此它一直是伊朗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能成为伊朗的国教绝非偶然,它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什叶派自公元七世纪产生以后,一直是伊朗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一面旗帜,在伊朗人民中有着传统的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伊朗是在伊朗被阿拉伯人占领后开始的。

公元637年,穆罕默德的战友萨阿德·伊本·阿比·瓦喀斯率领阿拉伯人在卡迭西亚战役中,击溃了波斯萨珊王朝最精锐的部队,为征服伊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公元642年双方又会战于尼哈温德,萨珊王朝的大军被彻底歼灭,从此伊朗亡于阿拉伯人之手,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随着阿拉伯人的占领,伊朗人逐步改信伊斯兰教。最初改宗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皈依伊斯兰教,这主要是一些封建主;

另一种则是在同阿拉伯人作战失败后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者。例如,波斯人艾布·拉威兹曾率领仆从四千人,随波斯军队对阿拉伯人作战,结果被阿拉伯人击败。艾布拉威兹被杀,其仆从便都改奉了伊斯兰教;
少数下层群众
如无地的农民、手工艺人以及企图为有钱的阿拉伯人服务的城市居民则把改信伊斯兰教看成一种改善社会地位的手段。而此时广大农村的农民和多数城市居民仍然保持着波斯原有的宗教信仰。

但当伊斯兰教发生分裂,什叶派出现后,改信伊斯兰教的伊朗人便迅速增长。根据理查德·W·布里特的统计,770至865年间、大约40%的伊朗人改信了伊斯兰教。到什一世纪初,伊朗的穆斯林信徒已占总人口的80%。
4这一数字所包括的穆斯林既有逊尼派教徒,也有什叶派教徒,其中什叶派教徒到底占多少目前尚不知晓,但他们人数众多、分布非常广泛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不仅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诸如皮匠、制帽、纺织等行业中能发现他们,而且在军事职业及政府部门中也能找到他们。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的诺伯赫蒂家族就是一个信奉什叶派的伊朗人家族。
该家族中不仅有人担任过维齐尔,而且也有人担任过伊玛目教义的诠释者,其成员阿布沙勒·阿里·本·伊斯玛仪勒在制定什叶派隐遁伊玛目的教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所以伊朗人是当时信奉什叶派最大的外族。

他们纷纷加入什叶派,目的是借什叶派教义仅承认阿里及其子嗣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定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统治,否定阿拉伯人对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征服和统治的合法性,因为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伊朗是受哈里发压迫较深的一个省。
当时,阿拉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向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土地税高达收获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人头税按规定只是向居民中未皈依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征收。但是在伊朗“税收者常常从那些已经接受伊斯兰教的保护民中征收人头税”。

"倭马亚王朝还常常在波斯人中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如索取新年贡礼和实行额外劳役。这使广大的伊朗人,包括改信伊斯兰教的人都只能当二等公民。
因此,什叶派的思想以及关于救世主马赫迪将要返世和拯救不幸的人们摆脱痛苦命运的学说容易被伊朗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提供了反抗阿拉伯贵族统治的思想武器。

伊朗人民掀起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起义
正如埃及著名的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在他的著作中所说的:“波斯人以什叶派为掩护而与倭马亚人进行战争,他们对阿拉伯人与阿拉伯国家非常厌恶,他们不断地从事与自己的独立活动。”
特别是八世纪中叶,奴隶出身的伊朗人阿布·穆苏里姆以什叶派为旗帜,在呼罗珊发动了起义,由于得到帝国各地的响应,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尽管胜利果实落到了阿布·阿拔斯手中,建立起了阿拔斯王朝,但伊朗人民在这次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建立后,阿拔斯家族不仅排斥阿里家族,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农民的压榨较倭马亚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两大节日都是布维希王朝的穆帖仪成为撒马尔汗的统治者,其后以此为根据地向外扩张,于1380——1393年占领伊朗全境。
在帖木耳帝国统治时期,1441年,胡吉斯坦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起义首领是什叶派教士赛义德·穆罕默德,他宣传救世主即将到来,自称是第七伊玛目的后裔,为救世主的先驱。

他率领农民,手工业者和阿拉伯贫穷牧民组成的一万多人的起义队伍,击杀封建贵族和逊尼派的高级教士,多次粉碎帖木耳帝国的围剿大军,经过反复搏斗,建立了一个类似赛尔别达尔的小国,一直存在到什六世纪初年。
在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帖木耳帝国于什五世纪初开始瓦解,伊朗又分裂成很多独立的封建领地,他们彼此相争,内讧不已,这给当时日益强大、企图鲸吞全部伊斯兰国家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及正在四处寻找殖民地和侵夺新地盘的葡萄牙人有了可乘之机。

葡萄牙商船队“在绕过好望角和攫取印度西海岸之后,遂把矛头转向波斯湾,将属于伊朗的各岛屿和港口逐个予以占领”。伊朗国难当头,就在这国家的独立与生存系于千钧一发的险恶形势下,伊朗的一个什叶派家族——沙法维家族举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旗帜。
经过广大人民什六年的英勇斗争,终于结束了外族统治和国家分裂的局面,创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伊朗王朝——沙法维王朝。
正是因为什叶派在伊朗长期被当作反抗侵略的一面旗帜而具有传统的影响,新王朝的统治者伊斯玛尔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才宣布什叶派为伊朗的国教。

此外,伊斯玛尔采用什叶派为伊朗的国教还有一个目的,这就是以什叶派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同信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相抗衡。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他们原属突厥人的一支,最初住在里海东南岸的呼罗珊一带。
受蒙古西征的逼迫,迁移到了小亚细亚
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姗苏丹国。什三世纪末罗姗苏丹国由于蒙古的侵袭瓦解后,他们在奥斯曼的率领下,打败邻近部落和拜占廷军队而宣布独立,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此后不断向外扩张,到什五世纪末,先后占领了小亚细亚、色雷斯、君士坦丁堡、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和欧洲其他一些地区、势力日益强大。特别是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了东罗马帝国以后,奥斯曼国王野心勃勃地妄图称霸世界。
什六世纪初,他们自诩为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继承人,“是全体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在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旗治下大肆进行侵略扩张,把征服包括伊朗在内的伊斯兰国家作为扩张计划的一部分。这使什六世纪初新兴的沙法维王朝面临严峻的考验。

沙法维国家必须加强内部团结,一致对外,才能避免亡国。而当时伊朗的情况却是民族众多,彼此隔绝。除了居住在盆地的波斯人以外,在伊朗西北部有阿塞拜疆人。
各民族语言不同,在经济上也彼此脱节,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加上萨珊王朝崩溃后的八百多年间长期处在外族统治下。
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和异族朝廷推行的规章制度的影响,在伊朗又造成了一种宗教信仰高于民族利益的观念形态,因此要使伊朗走上团结和统一的道路。

只有以人们易于接受的什叶派作为统一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才能使伊朗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它变为带有宗教性质的圣战,于是新王朝的统治者在采取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政策的同时,还宣布了什叶派为伊朗的国教。
这一措施果然奏效,它不仅使伊朗走上了团结和统一的道路,而且使伊朗成了一支能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力量。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布斯贝格曾经说道:“只有伊朗把我们与死亡隔离开来,它与土耳其的战争给予了我们喘息的机会。”

结语
总之,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什叶派之所以成为伊朗的国教、主要由于它在七世纪中叶到什六世纪初的八百多年间,一直是伊朗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一面旗帜,在伊朗人民中有着传统的影响。
同时也是沙法维王朝为了对付什四世纪兴起的信奉逊尼派的伊斯兰教大国-—奥斯曼帝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