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特的阶级结构是“沙漏型”
今天见到了我在沙特拜访的第一位华人小胡,他从2012年底到沙特,到如今已经接近10年时间。他基本把沙特的基本国情、民情、文化的概况都介绍了一遍,这些在书上都看不到的,我现在对沙特的认知更加具体了。
首先沙特穷人非常多,沙特的阶级结构是沙漏型(有钱人和穷人都多,中产少),荷兰是橄榄型(中产阶级庞大,高层和底层少数),印度是金字塔型(上层少,中产中等,底层占人口绝大多数)。
沙特有一半的人口是没有自己的任何房子,一辈子是租房过日子(这些人是出生在城市的土著,没有所谓农村老家的房子)。
由于沙特的出生率非常高,40%是25岁以下,所以他们每20年人口会翻一番,如今3500万人口,二三十年后可能就是7000万人口。所以石油也无法供给巨大的人口数量,被迫必须改革,让沙特普通人都出来工作。
所以如今我们在沙特商场里看到大量的沙特女性做销售员,麦当劳前台,星巴克前台……这个现象是这几年才出来的。如今没有沙特男性愿意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因为在他们文化里,他们还没有办法想象一个沙特男人为外国人服务的景象(心气儿高)。
2,第一批进入沙特的中国游客
要知道在2019年前,沙特是一个完全封闭,禁止非msl进入旅行的国家。
在2019年改革后,沙特为了发展旅游业,开始允许外国游客进入。在2020年开放了对中国人民的旅游电子签。
但是好死不死,疫情突然来了,导致沙特重新“闭关锁国”。
也就是沙特刚开放的大门,又关上了。
经过两年的时间,这个月中旬,沙特突然重新开放电子签证。
我刚好在迪拜,于是我马上申请了签证,结果我就成了第一批进入沙特的中国游客。(此前,中国游客如果要进入沙特,只能办理商务签证,需要公司邀请函之类的)
今天我走在古城内,最明显的感叹就是“果然是一个刚开放旅游业的国家,古城里的房子真的是原汁原味,老房子就是纯正的老房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城的木质窗户,以及毫不平整,甚至有点歪七扭八的房子,也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导致房子倾斜……总之看到这些老房子让我想到宫崎骏的一部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
3,深入吉达传统市场
在吉达老城,我进入了老城内的巴扎。
最明显的感官感受是,黑压压的一片一片黑色长袍在巴扎里移动。
小胡帮我录制视频,拿着摄像机的时候,很多沙特人很好奇地看了过来。
几个沙特女孩主动向镜头打招呼,比V手势。
一个英语很好的老太太,虽然身穿黑袍,但是能够听出她英文很好,并且很有涵养,她热情询问我来自哪里,喜不喜欢沙特,除了吉达还会去沙特哪些城市……
看到古城里的女装店,和街头只能看到女性黑袍截然不同,橱窗内的女装非常华丽开放。
据当地华人介绍,其实沙特女性在家里可以穿得很漂亮,只是出门之后,才需要裹上黑袍和面纱。
斋月即将到来,我发现沙特人也会用白色的花纹进行街头的装饰,沙特人在斋月也会挂上灯笼。
我们开车来到了古城口,这里有一个巴士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东南亚面孔的人集结在这个停车场附近。
小胡告诉我,这些人都是印尼人,准备从吉达中转到麦加朝圣。
这里提一句,印尼人口达到2.7亿,其中印尼9成左右是msl。
印尼超过了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孟加拉国……是全球msl人口最多的国家。
东南亚这帮msl很有意思,他们皈依ysl教比较晚,甚至是郑和下西洋后才皈依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多宗教文化积淀。
反而让东南亚这些马来系msl产生了“文化自卑”的情结,这让东南亚msl在教义解释上愈发激进,包括曾经在国内风靡的“泛清真”概念就发源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